• No results found

A Treatise on "Fact of Reason" of Kant's Practical Philosophy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A Treatise on "Fact of Reason" of Kant's Practical Philosophy"

Copied!
17
0
0

Loading.... (view fulltext now)

Full text

(1)

  学校编码:10384 分类号 密级 学号:10420131152378 UDC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康德实践哲学中的“理性的事实”概念

A Treatise on “Fact of Reason” of Kant’s Practical

Philosophy

余怀龙

指导教师姓名:张会永副教授

专 业 名 称:伦 理 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6 年 4 月

论文答辩时间:2016 年 5 月

学位授予日期:2016 年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人:

2016 年 5 月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2)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组)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3)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4)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  I 

摘要

“理性的事实”概念是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涉及到康德实践哲学 中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的意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自由的客观实在 性以及知性世界概念的客观实在性。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用“理性的事实” 概念取代《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来确立纯粹理性在实践方 面的客观实在性。学界对此存在着争议:“理性的事实”概念能否可以确立纯粹 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本文着重考察了“理性的事实”概念的由来、以及“理 性的事实”概念的内容,从而对“理性的事实”概念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的 合理性做出了解释。此外,“理性的事实”、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三者之间 的内在关系也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笔者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我们把本文论证思路概括如下。 “理性的事实”是内容与客观实在性的统一体。它是用来确证某种内容具有 客观实在性。那么,“理性的事实”所要确证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内容又是什么 呢?这是解决“理性的事实”难题的关键口。通过分析,我们揭示出“理性的事 实”概念的内容在“道德法则的意识”之中。“道德法则的意识”所揭示出来的 内在关系是“纯粹实践理性的理解与行为的动态统一关系(也简称为动态关系)”。 它符合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表明的态度,“道德法则的意识”是“理性 的事实”,即“道德法则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 当我们把“理性的事实”概念的内容揭示出来以后,那么我们接下来解释了 “理性的事实”的合理性以及“道德法则的意识”如何具有客观实在性。通常情 况下,“道德法则的意识”中的“意识”容易产生误解。“意识”容易被人们误解 为主观概念,即没有客观实在性的概念。同理,“道德法则的意识”也容易被人 误解为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主观概念。为了消除误解,我们确立了两种理解方式: 一种是理论理解,一种是实践理解。理论理解可以确证静态关系的客观实在性, 理论理解的内容是静态关系;实践理解可以确证动态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理 解的内容是动态关系。“道德法则的意识”作为一种动态关系便是实践理解方式, “理性的事实”便是实践理解所确证的客观实在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因而,“道 德法则的意识”具有实践理解方式意义上的客观实在性。如此,我们就解释了“理 性的事实”如何具有合理性以及“道德法则的意识”如何具有客观实在性。 接着,我们也在语言层面对“道德法则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作了进一步探 讨。通过分析,本文发现,“道德法则的意识”作为表达方式是由它所要表达的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5)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  II  内容决定的,“道德法则的意识”的内容(即动态关系)赋予了“道德法则的意 识”是“道德法则的意识”的内容的最佳表达方式。当“道德法则的意识”把它 所要表达的内容(即动态关系)揭示出来以后,“道德法则的意识”也就确立了 自己的客观实在性。因此,“道德法则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一个主 观概念。 接着,我们也借着“道德法则的意识”在语言层面阐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 分析“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 德法则”都表达了相同的内容。这相同的内容便是“理性的事实”所确证的内容, 即“纯粹实践理性的理解与行为的动态统一关系”。因此,“道德法则的意识”与 “道德法则”都是“理性的事实”。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就对(1)“理性的事实”概念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 合理性问题,以及(2)“理性的事实”、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三者之间的 内在逻辑关系这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并给出了解释。 关键词:“理性的事实”;道德法则的意识;道德法则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6)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 

III 

Abstract

The Fact of Reason is the core concept in Kant’s practical philosophy. It h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ral law,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the objectivity of Practical Reason, the objectivity of freedom, the objectivity of the concept of

intellectual world. In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Kant replace the moral law‘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in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with Fact of

Reason to establish objectivity of pure practical reason. The academic have a debate to this point. Could the Fact of Reason establish objectivity of pure practical reason? This paper has made its own explanation to the rationality of Fact of Reason replacing moral law’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through studying the origin and the content of Fact of Reason. There is the other debat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act of Reason,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and moral law. This paper also has given its explanation.

We outline the main deduction of this paper as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Fact of Reason is the unity of content and objectivity. It could establish the objectivity of some content. So, what content is Fact of Reason willing to establish its objectivity? This is the key point to solving the puzzle of Fact of Reason. Through analysis, we reveal that the content of Fact of Reason is within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could reveal the relation that the unity of dynamic unity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tion. It coincides with Kant’s attitude expressing in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In his book,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he thinks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is Fact of Reason, and Fact of Reason certifies the objectivity of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When we have revealed the content of the Fact of Reason, we explorer the rationality of Fact of Reason and explain how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having its objectivity. In general, consciousness is to be misunderstood as the subjective concept, which is of no objectivity. As the sam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is to be

(7)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 

IV 

misunderstood as the subjective concept. In order to clear up the misunderstanding, we create two concepts: one is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the other is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could affirm the objectivity of static relationship, and its content is static relationship. Also, the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could affirm the objectivity of dynamic relationship, and its content is dynamic relationship.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as dynamic relationship, is the way of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And, Fact of Reason is expression of practical understanding’s objectivity. Accordingly,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has its objectivity in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Now, we have made explanation to how Fact of Reason acquiring its rationality and to how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having its objectivity.

Then, we make exposition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moral law in language. As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is determined by its content. We find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Fact of Reason justifi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Therefore,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could reveal the content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And the objectivit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is to be justified.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and the moral law express the same content, which is the dynamic unity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tion. The same content is of the Fact of Reason. In conclusion, both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and the moral law are the Fact of Reason.

Altogether, we have solved and have made explanation for two questions above mentioned: one is the rationality of moral law’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replaced with Fact of Reason; the other 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ct of Reason,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and moral law.

Key words: “Fact of Reason”;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Moral law

(8)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V   

目 录

 

导言

... 1

一、问题的引出 ... 1 二、研究现状概述 ... 2 三、本文研究思路 ... 4

第一章

“理性的事实”概念的由来

...

7

  第一节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论证策略: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 ... 7  一、“自由概念”与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 7 二、“知性世界概念”与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 11 第二节 《实践理性批判》论证策略:“道德法则的意识(理性的事实)” ... 13 

第二章

理性的事实”概念与康德研究者的解释

... 16

  第一节 “理性的事实”概念的文本梳理 ... 16  第二节 “理性的事实”概念辨析 ... 19  第三节 康德研究者的解释 ... 22  一、刘易斯·贝克的解释... 22 二、亨利·阿利森的解释... 25 三、结论... 27

第三章

理解“理性的事实”概念的新思路

... 29

  第一节 “理论理解”与“实践理解” ... 29  一、“理论理解”与“实践理解”的确立... 29 二、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与理论理解... 30 三、“道德法则的意识”与实践理解... 32 四、小结... 33 第二节 从“道德法则”到“自由概念” ... 34 

第四章

“道德法则的意识”、“意志”概念的阐释

... 37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9)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VI    第一节 “道德法则的意识”的阐释 ... 37  一、“道德法则的意识”在语言层面的阐释... 37 二、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 38 第二节 “意志”概念的阐释 ... 40

结语

... 45

参考文献

... 46

致谢

... 48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10)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VII   

Content

 

Introduction ... 1

1. Studying questions ... 1

2. Overview of research status ... 2

3. The thought of research ... 4

Chapter 1 The org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Fact of Reason” ... 7

Section 1 Moral law’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in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 7

1. Freedom and moral law’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

7

2. Intellecutal world and moral law’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

11

Section 2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Fact of Reason”in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

13

Chapter 2 “Fact of Reason” an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Kant’s

researchers ... 16

Section 1 “Fact of Reason” in the text ... 16

Section 2 Discrimination of “Fact of Reason”

...

19

Section 3 The explanation of Kant’s researchers

...

22

1. Lewis Beck’s explanation

...

22

2. Henry Allison’s explanation

...

25

3. Conclusion

...

27

Chapter 3 The new thought of understanding “Fact of Reason” ...

2

9

Section 1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

29

1.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acl understanding ... 29

2. Moral law’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and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

30

3.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and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

32

4. Brief summary ... 33
(11)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VIII   

Section 2 From moral law to freedom

... 34

Chapter 4 The explanation of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and”will”

... 37

Section 1 The explanation of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 37

1. The explanation of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from the viwe of language 37

2. Consciousness of moral law and moral law ... 38

Section 2 The explanation of will ... 40

The ending ... 45

References ... 46

Thanks ... 48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12)

导言  1   

导言

一、问题的引出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以下简称《实批》中提出了“理性的事实”(ein

Faktum der Vernunft)概念。“理性的事实”概念是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它涉及到康德实践哲学中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的意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 在性、自由的客观实在性以及知性世界概念的客观实在性。因此,“理性的事实” 概念是理解康德实践哲学的关键切入口。本文正是把“理性的事实”概念作为贯 穿康德实践哲学的一条主线来理解康德实践哲学的概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来理 解康德实践哲学的内在精神气质。 康德实践哲学重要任务是论证道德法则的客观实在性。在《道德形而上学奠 基(原理)》(以下简称《奠基》)[1] 的第三章中,康德企图借助于“自由概念”“知 性世界概念”对道德法则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先验演绎。但是这种演绎以失败告终。 在《实批》中,康德放弃了《奠基》中的论证策略;他在《实批》中采取了一种 新的论证策略,我们也在这个策略中引出了“理性的事实”概念。他通过“理性 的事实”确证了“道德法则的意识”“道德法则”的客观实在性了,从而确证了 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由此,我们就知道了“理性的事实”概念的由来: 康德用“理性的事实”概念替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来确证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 实在性。此外,通过“理性的事实”概念的文本梳理工作,我们发现康德文本中 明确提到“道德法则的意识”是“理性的事实”,“道德法则”是“理性的事实”。 这就引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理性的事实”概念取代道德法则 的先验演绎来确证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是否具有合理性;第二,康德明确 表示道德法则的意识、道德法则二者都是“理性的事实”,那么道德法则的意识、 道德法则与“理性的事实”三者之间具有何种内在关系。 二、研究现状概述         [1] 如今,学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他们把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翻译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但苗力田先生早年把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翻译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于笔者认为苗

力田先生的版本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所以引文都出自苗立田先生所翻译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为了 与学界一致,我们也把苗力田先生所翻译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简称为《奠基》。

(13)

导言  2    我们简要地概述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文献。[1] 首先,对于康德用“理性的事实”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有一类学者认 为康德陷入他所要批判的“独断论”。这类学者的代表人物是帕通(H. J. Paton)

和卡尔·阿梅里克斯(Karl Ameriks)。帕通在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 Study in Kant’s Moral Philosophy中批评了康德诉诸于“理性的事实”的 做法:由于《奠基》中对道德法则的客观实在性演绎的失败,康德在《实批》中 放弃了对道德法则的“演绎”,而直接诉诸于“理性的事实”,但“理性的事实” 意味着康德恰恰落入他先前所要批判的“独断论”。[2] 学者卡尔·阿梅里克斯持 与帕通相同的态度:道德法则的客观实在性需要严格的先验演绎,“理性的事实” 并不能替代严格的演绎,因而“理性的事实”并不能确立道德法则的客观实在性 [3] 。 当然,另一类学者对“理性的事实”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表现出了赞同 的态度。这类学者中的代表人物是 M. H., McCarthy、路易斯·贝克 (Lewis

Beck) 、亨利·阿利森(H. E. Allison)。M. H., McCarthy在Kant’s Rejection of the Argument of Groundwork Ⅲ中批评了帕通,她认为帕通把道德法则是可能的论

证和道德法则是如何可能的论证给混淆了。在她看来,数学的客观实在性与道德 法则的客观实在性具有类似性;我们不是通过演绎来确立数学的客观实在性,而 是把数学的客观实在性作为给定的事实。同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客观实在 性不需要演绎,而是作为给定的事实。这种给定的事实就是“理性的事实”。“理 性的事实”便是说明自由和道德法则是一种给定的事实。贝克认为“理性的事实” 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具有合法性。他把“理性的事实”划分为两种情况:“给

予纯粹理性的事实(a fact for pure reason)”与“属于纯粹理性的事实(a fact

of pure reason)”。在他看来,“属于纯粹理性的事实”意味着道德法则的内容 具有客观实在性;“给予纯粹理性的事实”意味着道德法则的形式具有客观实在 性。对于康德从《奠基》到《实批》的转变,阿利森也持赞同的态度。他评论道, “我将主张,康德转向理性的事实,绝不是退回到一种名誉扫地的立场,恰恰相         [1] 由于“理性的事实”概念是康德实践哲学中的一个争论焦点,与此二问题相关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所 以,本文只选择了其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2]

H. J. Paton.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 Study in Kant’s Mor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48.第244 页。

[3]

Ameriks. Karl. Kant’s Deduction of Freedom and Morali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1981: Jan.19:1, 第75-76页。

(14)

导言  3    反,它标志着一个真正的进步,事实上,鉴于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它提出了最 为可行的策略,以验真道德律并建立先验自由的实在性。”[1] 阿利森还认为,“理 性的事实”不是“纯粹理性的事实”,而是“关于纯粹理性的事实”。如果“理性 的事实”是“纯粹理性的事实”,那就意味着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是给定 的事实,就不需要对纯粹实践理性如何具有客观实在性做出解释。如果“理性的 事实”是“关于纯粹理性的事实”,那么我们仍然需要对纯粹实践理性如何具有 客观实在性做出解释,并且“关于纯粹理性的事实”不是把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 实在性当作给定的事实,而是对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的解释。“关于纯粹 理性的事实”之所以能解释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是因为“关于纯粹理性 的事实”所要确立的内容是“道德关切”。“道德关切”意味着“道德法则的意识” 与“道德行为”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我们进入与第二个问题相关的文献概述。对于“理性的事实”、道 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界存在“理性的事实”是 道德法则的意识还是道德法则的争论。并且,在学界,“理性的事实”被认为是 “对于道德法则的意识”的观点占据主流。阿利森认为康德的“理性的事实”不 是“纯粹理性的事实”,而是“关于纯粹理性的事实”。“纯粹理性的事实”意味 着“对纯粹理性的事实”是指对道德法则的意识的事实,而不是道德法则本身的 事实。罗尔斯也认为,“理性的事实”是对于道德法则的意识。与此不同,甘培 聪博士认为,“理性的事实”是道德法则本身。还出现了第三种情况,“理性的事 实”既是道德法则的意识又是道德法则本身。贝克认为,“理性的事实”既是道 德法则的意识又是道德法则本身。在贝克看来,“理性的事实”划分为两种情况:

“给予纯粹理性的事实(a fact for pure reason)”与“属于纯粹理性的事实 (a fact of pure reason)”;“道德法则”也划分为两种情况:“作为内容的道 德法则”与“作为形式的道德法则”。康德文本中的道德法则的意识是作为内容 的道德法则,而康德文本中的道德法则是作为形式的道德法则。“属于纯粹理性 的事实(of)”所确证的内容与作为内容的道德法则(即道德法则的意识)相同, “给予理性的事实(for)”所确证的内容与作为形式的道德法则(即道德法则) 相同。因此,贝克通过细分对“理性的事实”是道德法则的意识做出了一种解释,         [1] [美]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M].陈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348页。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15)

导言  4    而对“理性的事实”是道德法则本身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综上所述,学界对康德文本中提到的“道德法则的意识”、“道德法则”二者 是“理性的事实”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并且学者们在对“理性的事实”的解释中 透露了他们对康德实践哲学从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到“理性的事实”这一转变的 态度。笔者认为,对于第一个问题,即从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到“理性的事实” 转变的合理性问题,确实可以存在争论,关键在于各自给出的论证理由。本文正 是基于这种态度,认为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到“理性的事实”的转变具有合理性, 并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论证理由。但是第二个问题的争论,即“理 性的事实”是道德法则的意识还是道德法则本身,确实有违康德文本。因为康德 文本明确出现了“理性的事实”既是道德法则的意识又是道德法则本身。所以, 我们不应该争论“理性的事实”是道德法则的意识还是道德法则本身,而是对康 德文本中“理性的事实”既是道德法则的意识又是道德法则本身给出解释。正如 贝克所做的研究工作那样,他对“理性的事实”既是道德法则的意识又是道德法 则本身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因此,在第二个上,笔者坚持康德的文本“理性的事 实”既是道德法则的意识又是道德法则本身,并且对“理性的事实”如何既是道 德法则的意识又是道德法则本身做出自己的解释。 三、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二章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揭示出“理性的事实”的由来以及“理性的事 实”的内容。“理性的事实”的由来主要是基于康德文本来梳理《奠基》中道德 法则的先验演绎向《实批》中的“理性的事实”的过渡。当我们把“理性的事实” 的来龙去脉整理完毕之后,我们的重点工作便是需要揭示出“理性的事实”的内 容。“理性的事实”是内容与客观实在性的统一体。它是用来确证某种内容具有 客观实在性。那么,“理性的事实”所要确证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内容又是什么 呢?在第一、二章中,通过结合康德文本并且基于刘易斯·贝克、亨利·阿利森 二人关于“理性的事实”概念的解释,我们发现康德文本以及贝克、阿利森二人 对“道德法则的意识” 有着相同的理解,并且“理性的事实”所要确证的内容 可以存在于道德法则的意识中。本文把他们对“道德法则的意识”理解概括为“道 德法则的意识”与“按照道德法则行动”的动态统一关系。进而,我们也就确定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16)

导言  5    了“理性的事实”所要确证的内容是道德法则的意识与按照道德法则行动的动态 统一关系(简称动态统一关系)。但是他们没有对这种动态关系做出进一步研究。 因此,这就确定了本文的创新性工作。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就是要对“道德法则的 意识”所具有的那种动态统一关系做出解释。我们可以在对“道德法则的意识” 所具有的动态统一关系的解释过程中确立从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向“理性的事 实”转变的合理性。 因此,在第三章,为了对这种动态统一关系做出解释,我们确立了两个概念, 分别是:理论理解与实践理解。简言之,理论理解能够解释静态关系,并且能够 确证静态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理解能够解释动态关系,并且动态关系的客观 实在性在动态关系自身的表现中。实践理解的方式可以把这种动态关系揭示出 来,当实践理解的方式把这种动态关系揭示出来了以后,我们也就确证了这种动 态关系的客观实在性。理论理解与实践理解的确立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康德从道德 法则的先验向“理性的事实”概念的过渡。因为,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是一种理 论理解方式,而“理性的事实”却是一种实践理解方式。它所要确证的内容就是 与纯粹实践理性相关的动态关系。而“道德法则的意识”恰恰可以把与纯粹实践 理性相关的动态关系揭示出来,因为它自身与这种动态统一关系是一体的。因此, “道德法则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从而,道德法则的意识也可以确立自由概 念与知性世界概念的客观实在性。如此,我们也就确定了“理性的事实”的合理 性。 在第四章,我们也在语言层面对“道德法则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作了进一 步探讨。通过语言层面的考察,我们不但可以使“道德法则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性得到进一步的解释,而且可以把“理性的事实”、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 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如此,我们就对“理性的事实”如何既是道 德法则的意识又是道德法则本身做出了一种解释。“道德法则的意识”中“意识” 一般容易令人产生误解,把它当成一个主观概念,从而没有客观实在性。我们当 然不能这样去理解“意识”,就如我们不能把黑格尔的“精神”概念理解为没有 客观实在性的主观概念。相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道德法则的意识”、“精神”概 念背后的内容。我们分析了“道德法则的内容”如何赋予了“道德法则的意识” 在表达方式上的合理性。因而,我们也就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意识”中的“意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17)

Degree papers are in the “Xiamen University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Database”.

Fulltexts are available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If your library is a CALIS member libraries, please log on

http://etd.calis.edu.cn/ and submit requests online, or consult the interlibrary loan department in your library.

2. For users of non-CALIS member libraries, please mail to etd@xmu.edu.cn

for delivery details.

References

Related documents

responders and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follow the detailed Emergency Operations Plans developed as part of the overall EVD preparedness

Figure 5.1 shows the comparison of total completion time of the patients of proposed method with traditional scheduling techniques like First Come First Serve (FCFS),

Our experiment is intended as initial exploration of continuous activity recognition using on- body sensing. 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activities that correspond with

Abbreviations: BMI, body mass index; D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MD, mean difference; MTE, mean typical error; IC, interval confidence (95%); GG, control group; PA, physical

The purpose of this special issue on “Advances in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s to highlight some areas of research in which novel

Over the period 2008-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bservations of each ETF and benchmark index which were monthly returns annualized, have produced positive returns, with

We focus on the Czech Republic, Hungary, Poland, and Slovakia since these countries share several important monetary characteristics relevant to exchange rate risk determination

We then show that there is a strong and statistically robust correlation between low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and high asset prices: the estimated posterior probability of being in